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,这被视为我国的一项关键战略。然而,我国在运动医学领域面临不少挑战,亟需进行改革和提升。
体医融合背景
近几年来,全民健身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。很多人认为,将“全民健身”改为“全民健康”已经成为公众的普遍认识。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中明确提出了“体医结合”的国家战略,同时,“十四五”规划也强调了推动体育与卫生的融合。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,运动损伤等健康问题也在增加,这对从事运动医学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两会建议提出
今年两会召开之时,政协委员葛均波提出了一项提案,题目叫做《关于提升我国运动医学学科体系,促进体医融合的建议》。他提到,我国运动医学学科界限模糊,分类混乱,与体育保健课程相似,临床医学中的运动医学部分有越界现象,亟需进行改进和强化。
学科属性问题
运动医学结合了体育和医学的特点,因此其学科归属不易确定。许多体育院校的体育保健课程与运动医学有共通之处。在临床医学中,运动医学将原本属于骨科的病症纳入了自己的研究领域,这种现象尤为突出。这种状况导致学科发展受阻,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变得不明确。
明确学科归属
葛均波强调,运动医学属于医学领域,而非体育。这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,其核心任务是培育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。此外,运动医学具有临床医学的显著特点,其研究涵盖疾病成因等,从业者必须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。
构建学科体系
科学运动医学领域应包括三大主要分支。首先,涉及运动与健康的促进,例如运动预防医学等;其次,临床运动医学占据核心地位,专注于研究因运动过度引发的各种问题;再者,运动康复医学致力于研究如何恢复身体功能。此外,运动医学史等人文学科也应被纳入考虑。
调整学科设置
国务院学位办等机构需承担主导角色,负责对学科分类进行更新调整。他们将运动医学纳入医学范畴。同时,体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名称应更改为体育保健学。学科发展的重点应从科研机构转移到医院和医学院,以促进运动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融合。
我国运动医学进展如何,何时能取得更全面的进展和实现医体结合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。此外,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jzbwjy.com/html/tiyuwenda/9845.html